一位中国制造业高管曾向我提出两个极具代表性的问题:
"我们的智能家电产品使用了某款传感器,如果传感器被认定专利侵权,我们作为终端产品制造商能否以'不知情'为由主张免责?"
"公司英文官网页脚标注了'全球配送,含德国市场',仅凭这句话是否就构成在德被诉的充分依据?"
这两个问题精准揭示了企业在跨境经营中的两大认知盲区:一是对供应链专利风险的责任认定规则不清,二是对互联网宣传行为的法律后果预估不足。其背后折射出德国专利诉讼中被告主体认定的特殊性与严苛性。
在德国,专利侵权的责任认定具有广泛性和严格性,几乎任何与产品销售有关的主体都可能成为被告。以下是几个关键点:
1.公司架构与责任认定:
母公司责任:即使中国母公司并非直接进口商,但如果其掌控和协调着产品在欧洲的销售,并且明知产品会被进口到德国,那么德国法院会认定母公司对侵权行为负有责任。法院将母公司视为“网络中的蜘蛛”,其对整个销售网络的控制意味着必须对侵权行为负责。
进口商与分销商责任:进口商和分销商通常会被认定为侵权责任主体,因为他们直接参与了产品的进口和销售过程。
2.制造商责任:
制造商通常也会因专利侵权而承担责任,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产品会销往德国。即使他们声称不知道专利的存在,德国法院也会认为,作为专业的商业实体,制造商有义务了解相关专利并避让已授权的专利。
3.侵权产品的定义:
德国法院对侵权产品的定义非常宽泛,不仅限于最终产品,还包括部件和中间产品。例如,装有侵权芯片的智能手机、使用侵权发动机的汽车,甚至侵权的门把手,都可能成为诉讼对象。此外,芯片本身、化学部件等中间产品也可能成为诉讼目标。
这种宽泛的定义使得企业在选择诉讼策略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。例如,发现芯片侵权时,原告可以选择直接起诉芯片制造商,也可以选择起诉使用该芯片的汽车制造商,具体取决于诉讼策略和目标。
4.互联网与销售地认定:
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可能成为认定侵权行为的重要依据。如果一个网站上有“我们也向德国销售产品”的表述,德国法院会认定该公司在德国进行了专利侵权活动。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细节,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。
面对上述复杂的法律环境,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专利侵权风险:
1.风险排查与尽职调查:
在产品出口前,进行全面的风险排查是至关重要的。企业应仔细检查产品是否可能侵犯德国已授权的专利,并评估潜在的法律风险。
可以考虑聘请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进行专利检索和分析,以确保产品不侵犯他人的专利权。
2.谨慎宣传销售地域:
如果企业实际上并未在某些国家销售产品,应谨慎在网站宣传上提及这些国家。例如,如果企业没有在德国销售产品,应避免在网站上使用“也向德国销售产品”等表述,以减少被认定为在德国进行销售活动的风险。
3.可能的抗辩:
如果企业能够证明“产品是我生产的,但我卖给了另一家中国公司,而且我不知道这些产品会被卖到德国或进口到德国”,那么有时就能以此摆脱专利侵权的指控。
在与供应商、分销商等合作伙伴签订合同时,约定好销售或授权区域,明确责任划分和赔偿条款,以确保在发生侵权纠纷时能够有效保护自身权益。
4.建立内部合规体系:
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合规体系,定期进行知识产权合规审查,确保产品符合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。加强对员工的培训,提高其对专利法规的认识和遵守意识。
j9九游会出海新时代
One-stop full-range services, guaranteed with best matched expertise.